古文化与水的关系 - 水利百科 - 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水利百科

古文化与水的关系
时间:2014-09-21   来源:中国水文化网   作者:Site

浩瀚的历史长河满载着人类数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奔流至今,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值得回味与探究的内容,其中灿若繁星的人类古代文化所历经的产生、发展、转化与消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因此与人类古代文化史有着必然的渊源。今天,我们研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去理解和表现人与环境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

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汤问》)这句话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处于蒙昧阶段的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的景象。水对于人类生命生存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单就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的物质生产来说,水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陆地上河流附近的阶地近水而高出水面之上,取水容易,又兼有捕鱼之利而不受水患的侵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极好所在;而原始农业的产生更促使河流成为早期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

在气候干燥炎热、热带沙漠广布的非洲大陆上,流贯着六千六百公里的尼罗河。它由南向北流经世界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后注入地中海。在上源青、白两条尼罗河中,尤以发源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湿季多雨旱季干燥的热带草原地区的青尼罗河更为重要。每年夏季,上游充足的降水使河水水量大、流速急,于是两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沉积在两岸的低地,形成了自开罗以下面积为两点四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另一方面,河水定期泛滥使河谷地带和河口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亚洲西部,发源于安那托利亚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途接受山泉、融雪和其它支流的补给在深山峡谷中形成了湍流的河流。冲出高原以后,两河蜿蜒于广阔的平原之上几经曲折注入波斯湾。正是两河丰富的水量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难怪几经迁移的苏美尔人来到每索布达米亚平原之后便从此止步不前,扎根于此地了。

亚洲南部的印度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以西,向西南流经塔尔沙漠注入阿拉伯海。这条以水流变化显著为特征的大河每年有两次涨水期,这两次时期正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和生长。另一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恒河,则以水势平缓著称,它那处处有出产,土不掺石头的中游谷地尤其富饶。印度河——恒河地区无疑又是大自然对人类一次慷慨的馈赠。

亚洲东部,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公里,向东流入渤海。它的中游流经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黄河在这一地区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加之与疏松具直立性的黄土的密切配合,为旱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上述四个地区从自然环境整体来看各不相同,但却奇迹般地产生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其中我们除去偶然原因不谈,究其实质原因,只有河流的贯穿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尼罗河的存在,沙漠大陆非洲不可能产生根植于绿色走廊之上的古埃及;如果没有两河的浇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绝不是苦苦寻觅安居乐业之地的苏美尔人的住足之处;如果没有印度河、恒河的水利,次大陆不可能产生发达的农耕;而如果没有黄河,华夏祖先至多只能成为蒙昧的游牧部落。

人类社会早期对以河流为主的先天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只有在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河流的分布为主体的,虽然水不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唯一条件,但由于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是以农耕为主的基本生存生产,因此无论从哪些方面讲,对于水的依赖却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说早期人类有意识地寻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做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只是初步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那么当农耕生产的形势得到稳定和发展之后,古代人类已不再满足于完成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产了,他们转而以主观能动的方式进一步认识水,从而求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河流虽然为古代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带来了众多的有利之处,然而河水定期或无常的泛滥也使人们饱尝水患之苦,生存与发展带来的物质条件的高要求,终于促使人类迈出了向自然挑战的第一步兴修水利。正是这艰难而又必然的第一步,使人类摆脱了对环境的单纯依赖;也正是这智慧和果敢的第一步,揭开了人类古代文化发展史的新序幕。

古埃及人由国家统一修建主堤坝、蓄水池和运河等大型工程;农民则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排除水患。在尼罗河三角洲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渠网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正是在这里,古埃及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个历法用于计算尼罗河的涨落期,将全年划分成十二个月,共计三百六十五天,只比现行的太阳历少四分之一天。同时埃及人又按照农作物生产和尼罗河水量变化将一年分成泛滥、播种、收获三季。这些产生于社会实践中的文化成就,充分表现了古埃及文明的进步。在另一方面,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了象形文字的古埃及人以十进制计数法和金字塔的建造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在数学、建筑方面卓有成效的建树。而所有这些根植于尼罗河三角洲,产生于古埃及人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社会实践中的文化成就,构成了古埃及文化的主体,向人们诉说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渊源。

两河流域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开始形成了人工灌溉网,此后无论是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城邦,还是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一直不间断地兴修水利,改善和扩大灌溉网,完善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证。到了古巴比伦六世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兴修水利,保护水利设施已经成为法律条款被记载入人类史上第一部成文浩典《汉漠拉比法典》之中。这位开明的君主不仅从形势上确立了兴修水利的重要地位,并且从行动上加以保证。他在位期间水利设施的更大规模修筑使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水利发展达到空前的程度。以《汉漠拉比法典》为象征的古巴比伦文明在日益繁荣社会生产中得到长足发展。楔形文字的创造,沿用至今的七天一星期制的产生,以及三百六十度等分圆周等科技成就,无不代表着巴比伦文化的发达和成就,而公元前四千年就产生了的苏美尔文学,以著名的洪水与创世史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宗教方面的发展和对于水的原始理解。

古代印度人在水利方面的建树虽没有古埃及人那样辉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公元前三百二十三年月护王统治时期就有了改善公共水利设施的记述;而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就有了改善公共水利设施的记述;而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也有挖掘水井和修建饮水处所的事例。正是由于对恒河、印度河泛滥期计算的需要,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一年十二个月的划分和每五年加一个月就反映了这一点。而在同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宇宙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组成,这其中将水提到世界组成之一的高度,恰好反映了印度人对于水最深刻的理解。至于在恒河——印度河流域产生和发展的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中心的广泛分布,更能有力地说明水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

流经至今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正好是古代中国文化依托人与水的密切关系而产生、发展的极好例证。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禅让为部落首领,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治水工程的重视。在文学方面,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的内容,有相当多的笔墨在描绘水,描绘靠水而居的人。这部取材于民间风情为主的诗歌总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的发展史。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改造利用水资源,反映了古代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段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且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果允许我们将人类早期的创业史称为河流文化,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文化的早期发展史,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文明发展史。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人类文化从根本上就存在相当多的不同,就象自然条件分布不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的存在,促使人类更加努力地认识水,利用水资源,改造水资源,从而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求得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

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类摆脱蒙昧寻求真理与科学的文化主体虽有民族、地域等差异影响,但从未曾远离水的影响。无论是古代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文化成就的生成与辉煌,都产生于对于自然,尤其是对于水的认识理解和利用中。不管是古代河流文化的启蒙,还是现代海洋文化的诞生都是人与水之间密切关系的最好例证。

以江河湖海等多种自然形式存在的水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而人类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自我的同时通过多彩的文化内容表达着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发展和文化成就,从一方面了解水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北路284号 电话:0871-65723193 传真:0871-65723193 邮件:kmssdsjy@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