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科技创新与发展刍议 - 科技推广 - 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技推广

水务科技创新与发展刍议
时间:2014-09-22   来源: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作者:Info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务工作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防洪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应急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但要最终实现“智慧水务”的总目标,仍需要我们解决水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行业发展不平衡、行业信息分割、信息孤岛、资金匮乏等,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市水务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我市水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与水利发展相适应的水利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服务和人才培育体系,才能支撑我市水务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务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制约因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水务科技是水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引擎。长期的治水实践充分表明,科技对水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当前,我省水务改革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把水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召开了高层次的全省水务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部署了一大批水务重点工程,采取一揽子重大举措,掀起水务建设新高潮。顺应水务改革发展大好形势,水务科技必须先行。这是时代发出的最强号召,是解决我省突出水问题的紧迫需要,是推进水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时期以及“十二五”前期,我市水务工作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通过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防灾应急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二、“润滇工程”进展顺利;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成效显著;四、人饮工程深得人心;五、灌区节水配套建设扎实推进;六、水上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七、农村水电建设快速发展。

水务先进技术应用基础扩大,水务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水务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科技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对水务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水务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我市水务科技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为了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和“兴水强滇”的水务发展政策,以及积极推动我市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昆明市水务局于2011年8月,以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依托成立了昆明市水务科技推广站,并于同年9月举办了“农村一体化净水处理设备推介会”,通过活动,宣传和推广农村安全饮水产品。同年12月,云南省在高新区挂牌成立全国首家水科技园—昆明水科技园。

近3年来,该园按照“科技先导、高端制胜、产研结合、开放合作”的建园思路,围绕“水科技及环保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水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保护服务”三大发展领域,以涉水工程为载体,引进国内外先进水科技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构建先进水科技研发体系和水科技产业联盟,打造集研究开发、咨询服务等为一体,打造立足本土辐射西南和周边国家的水科技及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近年来,全市水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水务建设主战场,水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持续的运作机制、推广应用渠道单一、创新活力不够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我市水务科技工作的进行,科技推广中心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自主创新政策:水务部《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云南省《关于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昆明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都要求我市水务工作要从根本上改变“重视建设、忽视科技”的思想,创新水务发展模式,破除影响水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用先进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务,加快提升水务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水务科技的进步成为昆明市水务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

(二)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六点建议

《昆明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创新理念、全面规划、服务民生、理顺机制…”的总体发展方针,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水务科技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务工作的全局,把水务科技创新作为水务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治水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水务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谋求水务科技工作的新发展。

第一,加强科研协作,形成创新合力

要解决目前水务行业存在的科技力量分散、运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方式落后等问题,应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思路,加强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坚持“内疏外联”并重,全面提升我市水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各自为战,要将有关单位的资源整合起来,上下、内外联合协作创新,积极树立“大水务”观念。

目前一些基础性研究成果都分散在如水文局、自来水集团、滇管局等多个单位,应该通过项目整合、联合科研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积极组建高效的水务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运行效益。

其次,强化水务科研交流协作,借助系统外科研院校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智囊团,开展水务科研项目对接与科研基地共建,为优势科技资源搭建平台,采取“试验研究→应用示范→技术培训→辐射推广”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同时,水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之间也要考虑如何进行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多层次水务科技创新团队。

再者,还要大力开展与农业、林业、环保、气象、海洋以及国土资源、交通等相关部门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调动一切科技资源为水务发展服务,真正形成水务科技进步合力。还要继续加强同中央、流域和地方水务科技力量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上下联动,协调发展。

第二,创新转化并举,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民生问题,选择对行业影响大、应用广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开发。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完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先进的水管理技术,加强高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和水务建设中的应用:

防洪减灾方面:重点推广中小水库预警监测自动化系统;城市积涝灾害监测系统;洪水风险分析、风险预测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防洪调度中的应用技术;流域洪水预警预报及决策支持系统;河道清淤及远距输送设备与技术等。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重点推广供排水自动化监测技术;城市雨洪水的蓄滞与合理利用技术等。

水环境与水生态方面:重点推广河道生态护岸、护坡技术;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含藻水体物理-生物除藻技术;土壤固化材料和保水材料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中的综合应用技术等。

信息化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水量及水质监测自动化技术;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水土流失动态监控技术等。

当前,我市水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市级水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充实市水务水电科技推广专业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强昆明市水务科技推广中心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增加经费投入,着力建立一批产学研基地、成果转化及示范基地。

三是参照农业部门做法,研究出台水务科技推广补贴政策,强力推进水务科技推广工作。

四是在水务基建项目中,安排水务科研与技术推广项目。从农田水务、水土保持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开展示范园(基地)建设,提高关键技术研究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第三,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有核心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水务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行业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技术引进、合作研究、消化吸收、创新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将我市水务发展急需的一些技术先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和产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引进、转化与推广。同时,努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始终,力争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身的可持续服务能力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持续不断地跟踪国(内)外水务科技前沿,引进先进实用水务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密切追踪国际水务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成果,着重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水环境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农业节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进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水务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工程带科研”,实现机制突破

水务作为一项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决定了水务科技创新的重点在技术应用领域。“工程带科研”是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的结合点,把科研贯穿于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积极组织技术力量研究解决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先进技术保障治水工程,注重科技兴水,强化科技支撑,是引领水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工程带科研”,不仅能够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和管理,而且能够使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能够较好解决科研经费来源,对提升水务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推进水务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落实“工程带科研,科研为工程”措施,突破科技创新的机制瓶颈。在建立水务科技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坚持水务科技服务于水务工程建设的原则,结合城乡水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在建已建水务枢纽工程,围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及水库移民扶持安置项目,结合外省、其他行业的做法,根据本级水务投资规模和科研与技术推广需求,在水务基建投资中安排3%~5%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基地等建设。

积极扶持与激励水务科技企事业单位及工程管理单位,针对工程技术特点和技术问题,加强协作配合,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同时,要结合工程实际,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加快先进适用水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第五,推广模式创新,形成“规模”效应

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是决定水务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市水务科技推广应采用举办科技展览、科技培训、技术交流、产品推介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探索和建立一套良性可持续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体系。探索公益型水务科技推广和市场型水务科技推广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以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科技示范基地为创新载体、水务科研院所(校)、单位为转化平台、基层技术推广网络为服务窗口”的立体化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同时,加强技术市场建设,结合水务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科研、勘测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具备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科技企业制度,为科技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建立和完善市级水务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开展县(市、区)级及以下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充实推广服务功能,逐步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网络化的水务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力争在“十三五”前期初步形成水务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参照和学习浙江、福建、河北等省水利科技推广的先进经验,我市水利科技推广创新的重心主要为:

(1)积极组织昆明市水务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争取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在会上对接成功,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和创业投资的发展。

(2)以昆明市水务科技推广站为核心,建立项目成果推介网站,多渠道捕捉各类项目信息,广泛征集各类项目成果,并注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网站的链接,建立科技项目数据库,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推介项目,成为项目转化平台。

(3)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及项目需求,充分发挥咨询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和推介服务,搭建科技成果供需结合的桥梁。

(4)大力开展科技推广和宣传普及。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宣传水务工作,普及水务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围绕防汛安全、污水治理、节水及中水回用、水质净化等主题,通过不同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水务法律法规,贯彻人水和谐观念。

第六,加速人才培养,提高科技人才素质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通过项目带动、改善科研条件、派出进修培训和扩大交流合作等形式,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

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务人才战略。完善水务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体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大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技术培训力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知识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为科技推广人员及时了解新技术提供帮助,要努力建设富有创造力的新型水务技术推广队伍,逐步改变基层推广机构科技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各县(市、区)水务基层单位要针对人才短缺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着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项目管理人才和资产经营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充实基层水务机构力量。聚集和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梯级科技人才队伍。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要成立水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局面,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本单位的科研开展情况,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齐抓共管水务科技的工作局面。

(2)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集中优秀科技人才,组织重大水务科技课题攻关,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推进与重大规划修编、重点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研究经费应对以下领域适度倾斜:水资源安全保障和优化配置、供水安全保障、节水制度和节水技术、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城市洪涝治理等领域。对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有功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

(3)加大科研投入

多渠道筹措水务科技经费,加大本级部门预算水务科技资金投入,全市水务科技投入占水务总投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努力争取水务部及升级科技专项资金扶持,认真落实“工程带科研、科研为工程”措施,加大水电工程企业的科技投入,鼓励设立水务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为水务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4)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不断加强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与改革,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努力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同时将基层水务科技能力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建立高效合理激励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四)结语

水务科技创新与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务科技创新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水务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市“智慧水务”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任务,各业务部门根据水务现代化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开展一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同时,要从水务宏观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昆明市水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非工程体系,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开展一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水环境保护和水务信息化等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加快水务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水务现代化建设,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北路284号 电话:0871-65723193 传真:0871-65723193 邮件:kmssdsjy@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