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国60年,以及改革开放30年,昆明的民生水利,防汛抗旱、城乡供水、农村水利、城市水利、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实现了新跨越新发展,形成了拦、蓄、引、提、排、灌、供、防的水利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供水的提高,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眸目的在于更上新台阶。
主题词:民生水利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生存之根、生物之灵、生态之魂、文明之源。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在对江河湖泊的不懈治理与开发利用保护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长江、珠江及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高原明珠——滇池是昆明水文化发扬光大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水文化百花齐放:石龙坝水电站,松华坝水库,柴石滩水库,云龙水库……水文化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
1912年建成的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开创中国利用水能资源的先河;1946年在松华坝盘龙江上游建成的库容220万立方米的谷昌坝、调蓄盘龙江水的历史水利工程金汁河、银汁河等,灌溉亩数以万计的农田,现仍然发挥着保护水质的作用,水资源滋润着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滇池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的变化与昆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滇池造就了昆明的湖光山色,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描写了滇池的四季如春。大观楼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享誉中华。翠湖的“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楹联,生动地概括了翠湖水文化的特色。黑龙潭是昆明水文化的奇观,两潭以石桥为界,潭水相连,鱼互不越潭,形成“两水两交,鱼不往来”的奇观。
1. 昆明民生水利发展回眸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仅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坝塘629座,库容179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8万亩,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至2009年,共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802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20座,小(一)型123座,小(二)型652座,水库总库容26.4亿立方米,小坝塘2835座,引水工程1953处,已建成水闸233座,堤防651公里; 1万亩以上灌区27个,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9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67万亩;建成地方小水电站89座;2008年供水量达17.49亿立方米;形成了拦、蓄、引、提、排、灌、供、防的水利体系。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新昆明、推进昆明水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
(一)水资源综合调配。1950年昆明主城仅有翠湖九龙池1座年供水量4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至1990年,以松华坝水库和滇池为主要水源的5座自来水厂向昆明年供水达1.01亿立方米,增长了250倍;1996年“2258”引水工程建成,年均向昆明增供水0.5亿立方米,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投资40多亿元,历时7年,于2007年3月通水供水,年均可向昆明主城供水2.50亿立方米;2007年7月清水海引水工程一期开工建设,计划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将供昆明新机场及呈贡新城;滇池生态补水——牛拦江引调水工程也正开展,为昆明城市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为新昆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防洪减灾能力逐年增强。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抓规划、强责任、提能力,以昆明主城为核心,开展了松华坝加固扩建、入滇河道整治、开凿滇池第二出水口——西园隧道、以及城市淹水点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搭建昆明市防汛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城市防洪实现了“上蓄、中疏、下泄”,“松、昆、滇、螳”联合调度格局,城乡防洪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依法治水。水利工作由重建轻管逐步向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转变,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滇池保护条例、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云龙水库保护条例等;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开展地下水调查清理整顿,规范地下水开采秩序;建立覆盖全市的水行政执法网络,使各项水事活动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2 滇池综合治理,为水利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孕育辉煌灿烂的滇文化历史。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80年代末,滇池水体污染严重。省、市政府高度重视,颁布实施了《滇池保护条例》(1988年);1993年省政府召开了滇池治理专题会议;1994--1995年昆明市水利局组织完成了《滇池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为全面治理滇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96年滇池第二出水口—西园隧道建成,加快了草海水体的置换,减轻了外海的污染负荷。加强了入滇池河道的治理。
1.3 水利科技应用,为水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昆明水利60年,是科技发展创新的60年。组织开展了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减灾等重大问题和水利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加大水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应用的力度。枢纽工程大坝建设中,从单一的土坝发展到土石坝、重力坝、拱坝等;80年代后,建设了龙照庵等砌石重力坝,甲甸、打黑砌石拱坝,红坡碾压砼拱坝。在河道整治的堤岸支护形式、材料上,由单一浆砌石支护发展到砼、钢筋砼、桩护壁桩间挂板等,引入三维土工网等新型材料,强调植物对河岸的加固,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完成《滇池流域水土流失现状遥感调查》;建立滇池、松华坝、云龙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监测系统。水利60年科技应用促进了水利事业发展,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
1.4 生态水利构建
把水工程与水环境生态建设结合,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水利。
昆明河道的治理突出生态和环境保护,采莲河整治工程,河道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防洪整治,实施沿岸绿化工程,增加了生态河的观赏性。项目改善了采莲河水体环境,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成为入滇池河道治理的示范工程,获得昆明市2004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宝象分洪河的防洪整治工程体现“以人为本”的防洪新理念,在确保河道泄洪能力的前提下,以改善生态和环境为目的,在广福路与与河道交口左岸设置集休闲、娱乐、官渡古镇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园林景观小广场,成为官渡古镇的旅游、宝象河分洪整治的亮点。昆明“城市客厅”——西山草海环湖生态带建设,将有效削减滇池污染,绿化美化环湖生态环境。生态水利与水文化已充分融为一体。
1.4 人才队伍建设,为水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水文化发展的资源保障。建国60年来,昆明市水利管理机构不断加强,管理职能不断充实,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成立昆明市水利水产局,仅设一室六科,编制23人,到2009年全市水利工作机构增至171个,干部职工2307人,专科以上学历占55.3%,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8人,中、高级职称280人,集中早就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1 昆明市水资源状况
昆明地处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国土面积21111平方公里,水资源主要依赖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3.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5.1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5.4%,地下水资源量为17.98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4.6%。昆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为旱季,降雨量较少,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993.9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74亿立方米,扣除蒸发等,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 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
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小(二)型以上水库802座,全市水库总库容26.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4亿立方米。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8%,是昆明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滇池流域内已兴建了一大批蓄、引、提及其配套的水利工程。建有小(二)型以上水库153痤,各类水库总库容4.2亿立方米,控制径流面积1589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3.08%,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远超过国际公认40%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标准。
2.3 主要引水工程
(一)1998年投入运行的“2258”工程,年引水量0.5亿立方米。
(二)2007年投入运行的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近期年引水量2.2亿立方米,远期水源替代工程实施后,年引水量2.5亿立方米。
(三)2007年开工建设的清水海引水工程,近期年引水量1.04亿立方米,远期年引水量1.7亿立方米。
(四)2009年10月开工建设的牛栏江调水工程,年调水量6.0亿立方米,预计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
(五)滇中调水工程,规划年调入昆明水量约10—12亿立方米。
远期2020年,预计年调入昆明的总水量达20.7亿立方米,其中本流域调水量4.7亿立方米,外流域调水量16—18亿立方米,可从根本上解决昆明缺水问题,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3. “十一五”以来水利改革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45.93亿元。(1)水源工程完成了东川坝塘水库(中型),总库容1841万立方米,总投资2.3亿元;(2)基本建成小(一)型水库包括:晋宁益州水库、打黑二库、嵩明麻箐水库、嵩明虎头坡水库、寻甸摩罗河水库、东川野牛水库、富民兴贡水库,总投资约1.5亿元。合计新增蓄水总库容3162.5万立方米。(3)基本完成中央规划内4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4)完成约20余万件农田水利工程、“五小”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清淤、中低产田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5)开工建设寻甸木戞利水库(中型)、禄劝旧铁厂水库、战备水库、大河边水库、安宁王家滩水库、安宁小箐口水库、安宁打金甸水库、安宁龙箐水库等水源工程。
“十一五”期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是“十五”期间的1.8倍。完成的“五小水利”工程件数是“十五”期间的3倍。据统计,2007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6.3亿元;2008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投资7.41亿元,是2007年1.17倍;2009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1.62亿元,是2007年1.85倍,是2008年1.57 倍,2010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4.6亿元,是2007年的2.3倍,2008年1.97倍,2009年1.25倍。
3.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我市病险水库多数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水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险。据2007年对全市水库安全状况普查、评估,在已建794座水库中,有396座水库存在病险,病险率为49.9%。其中,二类坝203座,三类坝193座,三类坝中型、小(一)型水库共计56座,小(二)型水库137座。2007年我市有46座病险水库进入中央规划,其中:中型6座,小(一)型40座,工程总投资5.5亿元。省列小(一)型团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68亿元。两项合计7.18亿元。2007年全市开始实施小(二)型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全市实施小(二)型除险加固工程14件,2009年完成小(二)型除险加固工程33件,2010年完成1件。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小(二)型除险加固工程48件,较2007年增加48倍。
3.2 人饮安全与“五小水利”建设
(1)人饮安全。2005年昆明市经普查饮水不安全人口103.7万人,2006年度安排解决11.0万人,占应解决人口的10.6%;2007年度安排解决23万人, 占应解决人口的22.18%;;2008年度安排解决20万人, 占应解决人口的19.28%;;2009年解决26万人,占应解决人口的25.07%; 2010年中央下达的26.0891万人, 占应解决人口的25.16%;截止目前,昆明市已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06万人,占计划总数的102.2%。2007年以来解决农村人饮安全数量占规划总数的91.6%,我市2005年普查饮水不安全人口全面解决。
(2)“五小水利”工程。2009年以前,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约9.1万件。其中2007年度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3万件,2008度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88万件,2009年至今,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2.4万件,是2007年的5.4倍,“五小水利”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山区、半山区每户有一个生活用水小水窖和一个生产用水小水窖,每村有一个大水池,每箐有一个小库塘,基本上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对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取到了积极作用。
3.3 强化水利建设规划
(1)2007年以来,按要求,市各级水利部门狠抓水利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对我市水利建设的支持。累计争取省以上资金10.02亿元。争取了6件中型、40件小(一)型病险水库进入中央2008--2010年中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现已全面开工,部分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寻甸县木戛利中型水库、石林县团结水库按期开工建设;利用中央资金解决了一大批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
(2)2009年,面对百年一遇的干旱,得到了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
(3)积极推进全市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并上报了“十一五”水利补充规划和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上报了全省百件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全省百万件“五小”水利规划和2010-2013年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
(4)由于我市水利建设规划工作及时有效,在西南五省区重点水源专项规划中,昆明市争取了66.7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11.9%,其中:包括10件中型;31件小(一)型;5件小(二)型;4件引提水工程;5件连通工程。为今后一段时期需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进入中央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10-2013年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中,我市符合申报条件的26件小(一)型病险水库,全部进入了中央规划。
(5)在全省百件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规划中,我市有12件进入省级规划,占全省总数的12%,其中今年安排开工2件(安宁王家滩、晋宁酸水塘水库),宜良县海马箐水库作为备选启动项目。
3.4 狠抓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进入中央省级规划奠定基础
(1)2010—2011年度,市级财政分两年安排1.6亿元前期经费,用于具有全局性、流域性和区域性的水利发展战略规划及部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由市级统一招标,开展前期工作,此项工作已全面展开。
(2)宜良县海马箐中型水库已经获得珠江水利委员会对项目建议书的复核意见,省发改委将于近期对项目建议书进行批复,为项目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川区轿子山、禄劝县真金万2件新建中型水库和禄劝县双化、官渡区宝象河2件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上报省水利厅,省水利厅委托咨询中心正在审查;今年我市计划开工建设的10件小(一)型项目初步设计和清水海二期(罗白河水源组)项目建议书已上报省水利厅等待审查。
3.5 融资工作取得突破,拓宽了水利建设财源
(1)2007年以来,我市水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投融资工作,合理制定全市水利建设项目市级投资补助的融资方案,西山、安宁、禄劝等县(市)区采取BOT、BT模式建设水源工程和城区河道治理,有效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
(2)2008年以来,通过滇池投资公司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累计完成市级水利贷款资金4.65亿元,专项用于列入中央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列入省级立项建设的水源工程建设的市级配套资金以及47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3.6 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
2009年下半年以来,昆明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按照市委、市政府 “大中小水库一起上,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并举”的指示,进一步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寻甸木戞利水库(中型),工程总投资2.37亿元。开工建设10件小(一)型水源工程,工程总投资13.46亿元。寻甸木戛利中型水库,安宁王家滩水库、小箐口水库、龙箐水库,禄劝旧铁厂水库、战备水库6件小(一)型水库开工建设。12月初计划开工建设晋宁酸水塘水库、东川团结渠延伸工程、宜良大平滩水库、官渡复兴水库等小(一)型蓄水(引水)工程。
3.7 制度创新为水利建设管理提供支撑与保障
(1)2007年以来,我局制定下发了《昆明市水利工程建设“八个百分之百”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昆明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昆明市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昆明市小型水源工程技术管理办法》、《昆明市小型水源工程技术指南》等一系列的建设管理、质量控制的技术性、规范性文件,对我市水利工程建设取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规范性了水利建设管理,提高了水利建设的质量和绩效。
(2)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强化项目业主质量责任制。各项目业主要对涉及工程项目的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目标进行细化,明确责任人及责任目标,确保对后续工程质量监管。通过不断细化设计标准,引入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等措施,严格按设计标准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源头质量控制、中间过程质量控制和各阶段的验收质量控制,来推进水利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针对水利建设现状,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极其迫切,我局已经编制了《昆明水利工程实施代建制的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建设管理,积极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
4. 2010年水务改革取得新成绩
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过去多龙之水的局面,在省水利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十四个县(市)区于2003年首先启动了水务体制改革,组建县(市)区水务局,将涉水事宜全面归口管理,对提高水利工程绩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昆明市水务局,将昆明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供水与节水并入昆明市水务局管理,将多龙治水变为一龙治水,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4.1 多措并举,防汛抗旱工作扎实有效
长时间晴热少雨,蒸发强烈,旱情迅速蔓,全市14个县(市)区、3个开发(度假)区104个乡镇5765个自然村均出现严重的旱情。因旱造成94.09万人、46.1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82座小型水库、676座坝塘干涸。
面对严峻的旱情,先后启动干旱重大级(Ⅱ级)、特大级(Ⅰ级)应急响应,实施抗旱工作局领导分片联系责任制。严格执行旱情三日一报制度,及时收集和分析旱情动态。开展全市水资源现状调查,提出全市水库、坝塘5月31日前的用水控制计划。科学调度水资源,对主城局部管网进行改造,实施分区域供水,合理调度各供水水源供水量,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高边远地区供水不足现状。积极争取资金,适时启动170件抗旱应急工程。积极寻找开辟水源,采取蓄、引、提、调,送水、拉水,发动群众人背马驮等方式,保障了灾区群众饮水,全市日送水量达49277立方米。抗旱形势最为严峻的3、4月及5月上旬,全市最大日投入抗旱人数10.63万人,投入抗旱设施设备:泵站2005处、机动抗旱设备13.9万台套、装机容量23.3万千瓦,机动运水车辆17971辆。累计投入抗旱用电1824万度,抗旱用油2713吨。接受中央军委派出的北京军区供水工程团的援助,打井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效。到6月中旬,全市旱情基本解除。
入汛以来,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制定全市重要江河、小(二)型以上水库防洪抢险预案和应急措施,制定主城主要淹水点(片)应急抢险措施;与气象部门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22个雨情点,适时监测水雨情,确保主城区防汛安全;各县(市)区建立以当地群众为基础,军、警、民兵、预备役为主的抢险队伍共3000余名;落实总价值近600万元的防汛应急物资。认真开展防汛安全检查,成立7个工作组深入各县(市)区检查,帮助、协调和指导防汛工作。抓紧实施27件城市防洪应急工程,确保在大旱之年,发挥效益。全力抗击因强降雨引发的严重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按照蓄水防汛并重,先蓄后泄,以蓄为主的工作思路,组织专家对每件库、塘进行安全鉴定,制定防汛及蓄水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蓄水,截至11月20日,全市库塘蓄水11.3亿立方米。
4.2 强化前期工作,水利投入成果显著
积极开展全市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昆明水利发展“十一五”水利补充规划》、《昆明水利发展“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和《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
2010—2011年,市级财政分两年安排1.6亿元前期经费,用于具有全局性、流域性和区域性的水利发展战略规划及部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宜良县海马箐中型水库已经获得珠江水利委员会对项目建议书的复核意见;东川区轿子山、禄劝县真金万2件新建中型水库和禄劝县双化、官渡区宝象河2件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已上报省水利厅;今年计划开工建设的10件小(一)型项目初步设计和清水海二期(罗白河水源组)项目建议书已上报省水利厅等待审查。
2010年,我局坚持以项目争资金,以资金促发展,超前谋划,加大前期基础工作,努力增加项目储备。1-10月争取到中央和省以上资金累计4.8亿元,是2009年全年争取2.5亿元的1.9倍。到10月底,全市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5%,创历史新高。
4.3 统筹计划,水利工程建设强力推进
针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市委、市政府早安排、早部署,决定从今年起举全市之力,大中小水库结合、大中小坝塘并举,大干快上一批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水源工程密度,实现水源工程均匀布局,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供需矛盾,提高调控能力。3月7日市委、市政府在安宁王家滩水库建设现场举行 “抗旱应急、人畜饮水、中小型水源工程开工仪式”,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昆明市2010年水源工程建设责任书》,正式拉开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帷幕。此后,为确保今年省、市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水源工程现场推进会,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的意见》,对水源工程建设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各级各部门广泛动员,积极行动,迅速掀起了大干水利建设热潮。
(一)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坚持把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寻甸木戛利1件中型水库,安宁王家滩、小箐口和禄劝旧铁厂、战备、大河边5件小(一)型水库已开工建设;清水海补水工程加快推进;积极配合省级做好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计划12月再开工建设东川团结渠延伸工程、宜良大平滩水库、晋宁酸水塘水库、禄劝大河边水库主体工程、官渡区复兴水库、禄劝县大坝河水库等6件小(一)型工程。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0年度省厅下达我市中央资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两批,共26万人,总投资12923.06万元。第一批经公开招投标,并全面开工建设,计划12月底前完工,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0年启动的19件小(一)型病险水库截止10月15日完成工程投资1.68亿元,约占总投资的80.7%。1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总投资672万元,已完工。同时,积极开展2008年和2009年开工建设的6座中型,21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研究制定《昆明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办法(试行)》和《昆明市雨水收集利用水窖实施技术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做好施工指导。目前已完成“五小水利”工程建设12.24万件,占计划的98%,完成总投资16亿元。基本实现山区、半山区每户有一个生活用水小水窖和一个生产用水小水窖,每村有一个大水池,每箐有一个小库塘,对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五)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去冬今春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4.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72%,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8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74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4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55万亩。开工建设东川、晋宁干支渠建设项目。石林县黑龙潭中型灌区、嵩明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实施方案已获省级批复,现正进行项目招标。认真抓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2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抓紧石林县月湖灌区中低产田改造二期建设项目,预计12月底完工。
(六)水土流失治理稳步推进。以滇池流域、云龙水库、阳宗海流域为重点,通过贷款融资实施6条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今年计划完成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截止9月25日,累计完成投资1512.75万元,完成治理面积44平方公里,占计划的88%。同时,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监督检查,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99件,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9万元,竣工验收4件市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组织编制《滇池流域2009年水土流失现状遥感调查报告》和《昆明市“十二五”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积极筹备2011年全国水保现场会,组织晋宁县、盘龙区,突出重点和特点,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完成项目报批工作,启动现场会打造工程。
4.4 建管并重,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一) 加强水库管理,积极开展嵩明县八家村水库省级达标考核。继续开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工作,完成大、中、小(一)型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启动小(二)型注册登计。
(二)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以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和运行的安全监管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强化在建中小型水利工程、病险水库加固、“五小水利”建设的安全监管。举办“市水务系统安全生产会议暨建设工程管理培训班”、“市水务系统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组织30余人到昆明轨道工程施工工地观摩学习,学习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4.5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一)严格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快自来水管网建设力度及地下水井的封停。针对2009—2010年的应急抗旱水井,纳入监督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费征收,计征收水资源费3867万元。制定《牛栏江德泽水库上游(昆明段)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的实施方案》,为下步牛栏江开展水质目标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纳污控制体系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对《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昆通〔2009〕7号)提出的工作任务,制定《水源保护目标责任书》。水源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县、区和各职能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库区管理,清退库区种植,清理垃圾。在对云龙水库水源区调查,针对锰超标原因提出了整治处理意见。2010年在松华坝、云龙水源区合计投入补助资金预计将达到7100万元。大力宣传水源保护法律法规,在昆明市金碧广场,松华坝、云龙、大河、柴河水源区开展水源保护专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挂历、宣传手册各2万份。
(三)加强供水管理。组织编制《昆明中心城区给水专项规划》、《昆明市“十二五”城乡给水规划》、《昆明市城市抗旱供节水应急预案》和《“一主四辅”水资源配置及联网供水初步方案研究报告》。草拟《昆明市市辖区已建住宅“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不含东川区),准备听证会后上报市政府。举办昆明市城市供水管理知识培训,积极开展 “创卫”工作,开展昆明市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委托水质监测机构定期对昆明市主城公共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每月在昆明日报上向社会发布《昆明市主城城市公共供水水质通告》。完成昆明市辖五区一市八县城市公共供水水质和所涉及的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结果向被监测单位通报,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给予技术支持和督查。加大昆明市二次供水管理监督检查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对困难小区(单位)水池(箱)进行清洗、维护工作。协调完善城市供水企业经营许可行政审批工作。
(四)加强用水节水管理。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计划用水管理, 抗旱期间,认真落实下调计划用水指标的应急节水措施,下调的计划用水指标总量48221立方米。修订《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处罚办法》,修改完善《昆明市城镇再生水专业规划》,加大节水稽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节水条例》和规章的行为。认真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进程,审查新(改、扩)建工程项目130家,跟踪通过节水“三同时”审查但未备案的230个项目。积极督促推进入湖河道周边排污单位(小区)补建再生水利用设施,开展主城二环路内单位(小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及再生水利用设施补建工作。建成云南民族中学再生水利用设施示范工程,实施青少年活动中心雨水收集设施建设示范工程。截至2010年9月底,今年新建成再生水利用设施31座,总设计处理规模1.53万立方米/日,提前超额完成了今年新增设计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日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已建成再生水利用设施的管理,力保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推进水量平衡测试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工作,指导完成21家企业(单位)的水平衡测试和验收工作;完成第七批4家节水型企业(单位)的创建验收工作。提高企业(单位)合理用水水平切实做好地下水取水量的按季抄表核算和水资源费收缴工作,认真做好移交收缴地下水资源费相关工作。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做好迎接国家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
4.6 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一)水法规不断完善。《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于3月26日经省十一届人代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自5月1日起施行;积极开展《昆明市清水海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做好将《昆明市云龙水库保护条例》上升为《云南省云龙水库保护条例》的工作,为依法保护水资源奠定基础。研究制定《昆明市再生水管理办法》、《昆明市水库(坝塘)工程管养考核办法》、《昆明市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和《昆明市防洪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认真开展行政执法主体清理和2009年执法案卷卷宗自评自查工作。继续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下放行政审批权,严格遵守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在“昆明市市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上进行网上审批。组织开展2010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加大对涉水法规的宣传普及。积极组织“五五”普法培训,执法人员换证培训,举办《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和《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培训班,提高执法人员执法力度。
(2)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加大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截止10月,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共73件。水事案件的结案率达95%,没有行政处罚决定变更或撤销,没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针对今年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认真做好抗旱期间水事纠纷预防调处工作;重点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节水供水、地下水方面的巡查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认真做好地热水、矿泉水的监管和费用征收准备工作,对四主城区、开发区和呈贡县、晋宁县共300多口地热水、矿泉水井进行了普查,建立收费大厅,指定专职收费员,收费工作即将开始。
(3)加强河道管理。继续开展河道沟渠绿化,截至9月底累计开展了43条(段)河道沟渠绿化工作,绿化河道122.08公里,占年度目标任务量的97.14%;植树(含灌木等)128.66万株;规范河道采砂行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组织相关县区编制完成宝象河上游大板桥段、宜良县贾龙河马街镇马家冲段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上报省厅待批复;完成涉河、跨河工程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批复15件。
(4)深化水利改革。以区域水务一体化为管理方向,在2009年以晋宁县、石林县、富民县、东川区为试点,强力推进水务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2010年10月召开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召开了全市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督促 “用水户协会”工作,要求新解决农村人饮安全的地方要成立用水户协会。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西山、晋宁、东川、富民和禄劝已基本完成,进入发证阶段。
4.7 以效能昆明为契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年初召开水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暨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加强对抗旱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确保了水利系统工程、资金、人员的安全。积极开展“效能昆明”、“创先争优”活动,效能政府四项制度落到实处,及时出台我局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和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水务信息化,开展昆明市水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昆明市卫星遥感影像水务数据流域模型平台》建设方案,近期上报市政府立项建设。启动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松滇螳”防汛抗旱会商系统。10月10日至16日,昆明市科协、昆明市水务局联合举办中国——以色列“昆明水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合作项目培训”,加强昆明地区水资源保护,提升我市水务科技管理水平。同时,继续加大水利信息宣传力度,我局分别和昆明市广播电台阳光频率、昆明日报联合制作专题宣传栏目。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扎实推进《水利志》编撰工作,认真开展保密工作,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办理省市建议提案,重视、关心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学会等团体作用。
5. “十二五”水务改革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水务工作将紧紧围绕围绕提升水务服务能力,支撑昆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线,优先解决防洪抗旱能力提升与供水保障能力提升两大问题,着力构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与水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昆明市现代化城乡水务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加快水资源开发、防洪抗旱、供水安全、水环境保护、农村水利和农村水电等工程,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总库容达到3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达到2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210万亩,使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证程度有较大提高,全市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水资源配置供水能力、水环境生态建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1 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2013年年底前解决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城市饮水安全建设力度,加强现有水厂的水质达标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改善水质。制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办法,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加快新管网建设和旧管网改造,实现输配水能力与自来水厂规模相匹配,降低供水二次污染。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计划完成18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使病险水库恢复蓄水、供水、防洪等功能。治理盘龙江、宝象河、海口河、鸣矣河、掌鸠河禄劝县城段、贾龙河等6条河流(河段),确保各河道达到相应的设计洪水标准。实施海口闸、河湾闸等13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和41座除涝泵闸工程,提高城乡河道排涝能力。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5.2 构建水资源配置体系
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10件中型水库、31件小(一)型水库,19件小(二)水库建设,增加水库调节能力。续建清水海引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开工建设并完成罗白河水源组、滇源镇大石坝水库管网连通工程、团结渠首部延伸工程、响水箐调水工程、上游水库调水工程。新建、扩建空港新区水厂及配水管网及附属设施、呈贡新区配水管网及附属设施、安宁等昆明次中心区水厂建设,逐步实现郊区供水集约化。加快供水主干网建设,实现主城区主干网与呈贡新区、空港新区及部分区县主干网的对接。实施县城和园区供水设施完善工程,满足城镇扩展需求。实施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全面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充分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增加蓄水,使我市山区、半山区农村的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抓好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续建嵩明大型灌区,新建清水海灌区等10个节水灌溉工程,增加节水灌溉面积74.51万亩。
5.3 构建水环境保护体系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整治和大面积封育防治为主的治理模式,采取植物、工程、保土耕作三大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启动全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积极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的供需管理,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全市集中式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制度,开展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健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产业机构调整、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人口转移四大工程,逐步使水源得到保护、水质不断改善。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建立健全节水社会机制,严格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强示范建设,选择呈贡新区、空港新城、云南大学、经济开发区以及若干个居民区和企业,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示范、试点。严格执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同期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特别是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加强对已建成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的监管。大力发展抗旱节水农业,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5.4 构建水管理服务体系
搭建水务一体化管理服务框架,健全基层水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传统水利管理服务模式向现代水务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初步形成协调统一、运作有效的水务管理服务格局。制定“十二五”水务发展战略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城乡供水发展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专项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利法治进程,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建立比较完备的昆明市地方水务法规体系和素质较高的水务执法队伍,提高依法治水效能。努力提高水务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增强水务行业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深化水利投融资、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价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建立降雨、水位、地下水等220个监测站点,基本建成水文信息监测、传输、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体系。建立水务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形成行业基础数据库。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既是昆明水文化的内涵,也是昆明水利人追求的精神。新昆明的建设,既是水利工作的挑战,也是昆明水利的机遇。昆明水利人将继续发扬与“大禹治水”精神一脉相承的“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与时俱进,奋力开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吸纳水文化精髓,努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为昆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